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 安徽省肿瘤医院
  • 安徽省肿瘤医院
  • 患者满意度调查

万家热线:安徽男子患淋巴瘤17年一度病危 如今自由行走重拾生活信心

发布时间:2018-07-04阅读次数:

2018年3月1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ICU接收到一位特殊的病人,患者是一名34岁男性,患淋巴瘤17年,接受过多次放化疗,2013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自体骨髓移植术,目测体重35公斤。

2017年12月27日,患者因胸闷入住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脏外科,血气提示低氧血症合并二氧化碳潴留,检查未发现先心病证据,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予以对症治疗,效果欠佳。

2018年1月16日转入呼吸科,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继续抗感染治疗,患者胸闷进行性加重。2018年1月30日转入ICU,予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2月6日拔除气管插管,2月8日转回呼吸科继续治疗。患者再次出现病情反复,复查胸片提示肺部感染进展,予以无创呼吸机及呼吸兴奋剂应用后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并出现休克。

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治疗2个月后于2018年2月26日转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ICU,完善各项检查,积极治疗肺部感染,患者呼吸衰竭仍进行性加重,医院组织多学科讨论、会诊,考虑患者肺部病变原因不明,预后极差,死亡风险高,下病危通知。

治疗两周后肺部病变仍在持续恶化,家属要求自动出院,回家乡姑息性治疗,2018年3月13日出院,出院诊断为双肺弥漫性病变(淋巴瘤肺浸润待排)、肺部感染、放射性肺炎、慢性II型呼吸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左侧头臂静脉血栓形成、右侧声带麻痹。入院时带入3月7日胸片一张,提示患者整个右肺及左肺大片实变不张,右肺功能几乎全部丧失,仅仅依靠少量残存左下肺代偿。

接诊到这样一位四处求诊、治疗无望的患者,医院压力巨大。入院时患者端坐呼吸,无法发声,面罩吸氧10L/min情况下,氧饱和度仅70%,立即与家属沟通,家属要求减轻痛苦,拒绝气管插管。ICU医护人员立即行急诊纤维支气管镜,发现大量浓痰堵塞气道、管腔不通,予以充分吸痰,送检病原学检查。

纤支镜检查过程中患者无呛咳反射,需每日行纤支镜吸痰,护理部勤翻身拍背、Q2H吸痰;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加强抗感染、抗凝、降低肺动脉压、营养支持等治疗。

ICU的张琳琳主任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呼吸机潮气量、漏气情况,随时调整呼吸机,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体力逐渐好转,可书写、简单言语,患者曾不止一次表示“多次住院,没有哪一家医院这样,主任和医生们时刻守在病人身边”。

2018年3年27日日常做纤支镜时发现患者气道内见黄色细颗粒状物质,立即汇报主任,张主任仔细查看后指出系患者前一天所吃的食物残渣,考虑患者存在误吸,立即禁止进口饮食,后行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气道内脓痰有所减少,复查肺部CT病灶有所吸收。

病人很坚强,求生欲望很强,发病三个月以来一旦症状稍有改善,就坚持经口少量进食,被发现误吸后,他告诉医生近几年吃饭时都有呛咳。后来喉镜证实存在声带麻痹,虽然患者症状改善,但误吸不能解释双上肺病灶,B超反复提示胸腔积液,这时候医护人员没有止步,组织全科医师进行讨论,仔细研读胸片、肺CT,反复追问病史,把患者从17岁生病以来能找到的所有资料都带来,仔细分析,期望能找到蛛丝马迹。

虽各项检查暂未发现结核确切证据,综合分析病例特点,排除了淋巴瘤肺部浸润,但是仍不能完全排除肺结核,当机立断,开启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胸腔积液消失,呼吸机应用时间逐渐缩短,复查胸片双上肺病灶亦有所吸收。完善PETCT未见淋巴瘤肺浸润或复发征象;CTA证实左侧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及右侧头臂静脉血管闭塞伴广泛侧枝代偿形成,加强抗凝治疗。经积极治疗,患者可持续性脱无创呼吸机12小时,复查胸部CT提示双下肺病灶几乎完全吸收,仅双上肺少量残余病灶,体重较入院时增加10kg,可独自下地行走,言语流利, 2018年6月22日顺利康复出院。

这3个月的时间,不仅仅是患者的重生,也是科室医务人员的一次提升。住院期间,患者与医护人员相处融洽,请书法家给科室书写了一面牌匾,这是对医护人员的认可也是鞭策,激励所有医护人员努力提高自己,更好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