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 安徽省肿瘤医院
  • 安徽省肿瘤医院
  • 患者满意度调查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

发布时间:2018-11-30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党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从公民到国家主席,从军官到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认真地拜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得到了人生的启迪,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人的一生充满各种偶然性,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命运”。但是,人内在的意志力,人对精神世界的积极追求,又蕴含着很大的必然性。

一、著作简介

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以实录的形式将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精选了76幅图片。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历程:

踏上广阔天地: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和北京八一学校其他20多名同学,背负行囊,乘知青专列赴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适应学习成长: 1970年到1971年,经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磨炼,逐渐适应农村生活,与村民打成一片,思想稳定向上,积极争取进步。

身心投入建设农村:1972年到1973年,参与“整队”,勇挑重担,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加入共青团。

成长为优秀农村干部:1974年到1975年,入党,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打淤地坝。

(一)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

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习近平总书记书记当年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干农活,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他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的生活技能。青年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为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知青们和村民们农忙时干农活,在冬春农闲的时候就打淤地坝,习近平同志经常卷起裤腿、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被群众称为“能吃苦的好后生”。

(二)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他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使梁家河成为全省能自行解决照明供热的第一村,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他上大学离开的时候,十多位村民一直送到延川县城,依依惜别。在当时的农村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办这些事极为不容易、极为了不起。

(三)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他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在苦难面前依然坚持着坚定的政治追求。对于常人来说,只要现实表现好,就容易被组织接纳,但因为所谓“家庭问题”,入团入党对他来说是那样的希望渺茫。“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七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

(四)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他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书记很喜欢学习看书、思考、写东西。下放时他从北京带了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习近平总书记书记插队期间如饥似渴地坚持读书学习,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和知青调侃——“昨晚看书至深夜,周围寂静。颇有些世人皆睡,我独醒的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书记读书注重分析比对。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的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正所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书记有了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现在才建立起他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大环境下,唯有像习近平总书记书记一般不懈学习,才能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于不败之地。

(五)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他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的良好习惯。

1974年12月份赴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并结合延川的气候研究施工,遇到挫折不气馁,考虑周到、学习深入、措施得力,最后真的通了气、点了火,这在当年是难能可贵的。他带领大家打井、办铁业社、打坝、引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办扫盲班,中间都遇到过质疑、不理解,对此他既不急躁,也不粗枝大叶,而是以各种方式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大家的认可。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总书记提供了一个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原点(人民群众实践),在诞生毛泽东思想的地方(延安),在孕育邓小平理论的时间(文革结束前夕),系统进行实践、学习、思考,从而实现思想发展的宝贵机遇。

这就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各位思想巨人担负着同样光荣的使命、思考着同样重大的问题、开创着同样伟大的时代,决定了以此为起点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正源的延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脉的传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读书心得:

作为生活和成长在新世纪的年轻一代,我们享受着无数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为了党和国家革命建设忘我奋斗的胜利成果,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环境比知青年代优越百倍,我们应该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当成学习的榜样和评价审视自我的标准。

我们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要学习他斗志昂扬,身处艰苦环境仍不忘学习进步的奋斗精神;

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要学习他坚持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

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要学习他心怀理想,而又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三、结束语

山丹丹花,灿烂在,老将军的马蹄印里;那个时代的篝火,正燃烧在,红军子孙的心灵深处!17岁,我到了部队,曾经迷惘、彷徨;37岁我离开部队回到家乡,认定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着自信。作为省医集团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我把根扎在省医家园的沃土上,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我们在伟人的足迹中感受奋进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组织人事科 赵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