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我被省立医院肿瘤科确诊为淋巴瘤患者,距今已经18年了。在与癌症抗争中回忆起来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癌症发生与治疗初期(1999年-2003年)、病情稳定与康复期(2004-2009年)、治愈后的养生保健期(2009年至今)。下面我就这三个时期中的行与思,向在座的朋友们汇报。让大家与我共同分享战胜癌病的快乐和喜悦。
先说第一个时期:在癌症发生和治疗初期,我很害怕,一度心情沮丧,消极悲观,懒于见人,更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病情。这和很多病人初期的思想情绪相似吧!当时负责我的主治医师林新民主任很快就知道我的心情,他对我说:“章老师,你不要怕,我们对这种病是能够治疗的,我手上就有一位病人,已经六七年了。”这句宽慰舒心,有说服力的话语扫除了我悲观情绪,使我初步树立了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后来,我参加了省抗癌俱乐部。在听专家讲课时知道“癌症非绝症,”只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一种慢性病。在俱乐部里又看见许多病友,唱歌跳舞,生气勃勃,身体健康,精神快乐,更增强了我战胜癌症的信心。这样,我在生病的最初几年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先后“化疗”10次,“放疗”25次,打针几十次,吃“中药”五年,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在此期间,我坚定地相信林主任的治疗方案,不去寻求偏方、单方,不找江湖神医,也不转院到外地就医,而安心、静心、专心、耐心地在省立医院治疗,并积极配合医生,在生活方面不吸烟、不喝酒、不熬夜,暂时不吃牛羊肉,不吃公鸡、鲤鱼,而经常吃老鸭、鸽子、老鳖、蘑菇、木耳、胡萝卜等,尽力做到荤素搭配,粗细粮兼有。这些生活上的事情看来琐碎、细小,但它却很重要,因为“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此时期树立信心,药食同疗、积极配合,注重细节,这是战胜癌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重要一步。
再说第二个时期:在稳定与康复时期。除了使用提高免疫功能的药品外,主要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地,有目的地进行一些有利于康复的训练活动。
第一:进行体力恢复的走路运动。每天坚持走一个多小时的早锻炼,一般开始走2-3公里,一段时间后逐步增加,最多时走了5公里,此外,有时还进行“背撞大树”的运动。
第二:进行走亲访友以及旅游活动。这样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访友中进行“话疗”,在旅游中开阔视野进行“放疗。”这样既融入社会,又亲近了自然;既交流了思想,增进了感情,又使身心得到放松和快乐;既沐浴了阳光,呼吸了新鲜空气,又激活了人的精气神。
第三:我上了合肥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练习毛笔字。在学习、书法中凝神静气,增知益智,既可以养心生趣,活跃思维,又可以收获喜悦和快乐,丰富晚年生活,特别是书法作品在参赛中获奖时,享受到书法的成就快乐感和荣誉的幸福感。
上述一系列活动,加快和提高了我身体康复的速度和质量。使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此时期就是要“注重锻炼,脑体并重,动静结合,持之有恒”这是我战胜癌病的重要法宝,也是我康复保健的定海神针。
最后说说第三时期:即治愈后的养生保健期。2009年,在我生命10周年时,省癌症康复俱乐部授予我“抗癌明星”的称号,这对我是极大的鼓舞和抗癌成效的充分肯定,它标志着我“癌症病人的帽子”被摘掉了,被抛到太平洋里去了,从此我戴上“抗癌明星”的桂冠,步入治愈后养生保健期,而极大的兴奋与光荣。今天,我在此对所有关心、帮助、支持我的医生、护士、专家、病友、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礼!
在治愈后的保健期,我坚持三不断,即家务活不断,走路运动不断,书法写字不断。近八年多的时间里,我努力践行“经常吃素,坚持走路,遇事不怒,劳逸适度”的理念,在生活上尽力做到“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
现在我是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我要在国泰民安、盛世昌平的大好时代。好好地活下去。活得有滋有味,活得神采奕奕,大家说好不好!
这八年时间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健康是个宝,人人都需要,失去了健康,一切都完了。在此,我祝愿和我一样的老年朋友们,晚年生活简约而健康,每天过得幸福而快乐。(俱乐部会员 章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