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谷雨正当时
春季,正是一年中最欣欣向荣的时节,也是人体阳气生发的时刻。清明、谷雨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五和第六个节气,《通纬·孝经援神契》上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这便是清明、谷雨的来历。恰逢时节,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春季养生的小技巧吧。
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清明谷雨时节有以下5个特点:
春季多风
春气外应风气,风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风性善行而数变,它可能引发各种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红热、麻疹、流脑、水痘、扁桃体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谨防流行病。
天气变化无常
清明过后是转换交替的时节,冷暖气流互相交争,时寒时暖,乍晴乍雨。气候的不稳定,使对气候敏感的人有诸多不适应,对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调摄。
湿邪渐盛
清明、谷雨时节降水量多,空气湿度大,湿邪渐盛,疫病和消化疾病容易发作。注重祛湿,适当吃些薏苡仁、赤小豆、藿香、白扁豆等,以防湿邪侵袭机体而生病患。
肝火致病
春气内应肝气,阳气升发,肝气、肝火易随春气上升,而肝阳旺盛,易导致高血压、眩晕、肝炎等疾病。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的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易致旧病复发
清明过后气候变暖,气血较前旺盛流畅,人体新陈代谢活跃起来。对此变化,健康的人能够很快适应,而体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和孩子由于气血不足,反而产生不适应症,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
心肝脾肺都重要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中详细讲述了春季养生之道 :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逆之伤肝。” 简而言之,就是舒展身心,适当运动,让身体和自然万物一起复苏。具体到中医的藏象学说,就是要保养我们的心肝脾肺肾。
ß 心
在藏象理论中,心是我们整个身体的“君主之官”,主神明。春天一到,肝气旺盛,容易诱发精神类疾病发作。“油菜花儿黄,精神病发狂” 。因此养生要注意清心志,寡私欲。在生活中①要调整心态,调畅情志,预防精神类疾病复发 ②可以尝试自我按摩:外关穴。外关穴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每次按揉10次左右,每天3-5次,有助于调理气机,改善情绪。
ß 肝
肝是我们身体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在藏象理论中被比喻成我们体内管理气血的“大将军”。肝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脏腑功能活动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又恶风,最忌受感受风邪。生活中常常见到小儿感冒后出现高热惊厥,就是外风引动肝风的一个典型例子。虽说四时都要注意养肝,但春气内应肝气,所以春季尤其要注意养肝。 养肝一方面要注意避免动怒和生闷气,条畅情绪,另一方面饮食要也要以养阳补血养肝为主,同时还可适当滋阴熄风。可选用的食物有大枣、龙眼肉、胡萝卜、菠菜、蛋类、枸杞苗等,或与黑芝麻、桑椹等制成药膳,都可以补养肝血。另外向大家推荐补血养肝五宝:荠菜、芝麻、桑椹、竹笋、枸杞。都是滋养肝血的佳品,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用。
ß 脾
脾是我们身体中负责向各脏器水谷运送精微的重要器官,可以说是人体的“财务出纳”。《黄帝内经》认为:饮食必须适可而止,留有余地,绝不可过度进食进补.否则就会损伤人的正气。所以吃饭只吃 “八分饱”是保养胃气的最好方法。清明谷雨时节食疗养脾有几个注意要点:
① 清淡饮食:活了100多岁的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方》里说“人能戒杀则性慈而善念举,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因此适当吃素不仅有利于保养胃气,还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平和愉悦。
②宜省酸增甘、醒脾渗湿:过度的酸味会诱发反流性胃食管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因此在春季要少吃酸味食物如酸笋、杏、山楂、酸石榴、猕猴桃、乌贼鱼等。适当增加甘味食物有:枣、山药、牛肉、菠菜、粳米、小米、糯米、膏粱、薏米、豇豆、扁豆、黄豆、赤小豆、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圆、栗子等。
③调理脾胃的自我按摩法:摩腹,揉中脘穴: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每天饭后半小时适当散步后,可仰卧或半卧,掌心掌根甚至全手掌向下按在穴位上,顺时针揉搓三到五分钟,大概20-30次左右,每天1-2次,对胃隐痛或食后腹胀等虚症效果较好,也可以养身保健。
ß 肺
春季为皮肤病、过敏性疾病、传染病多发季节,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作,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是调节气血的“大总理”,因此肺与呼吸系统和过敏性疾病都关系密切。养肺重在养气,因此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流通气血,补养肺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另一方面,要保持住房的通风换气,有条件的可增加空气过滤装备,少去人多处,避免接触过敏源或感染源。
衣食起居要周到
1、起居上,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注意室内外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特别要注意预防春季儿童常见的流感、腮腺炎、麻疹等传染病的发生。同时要注意适当晚睡早起,适应春困,日常锻炼,舒展形体。
2、衣着上,宜捂不宜冻。
由于春季乍暖还寒,气温波动大,很容易使敏感体质或慢性病患者疾病加重或复发,统计学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胃脘疼痛,常常在突然降温时候容易发作。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则因为天气骤冷血管剧烈收缩致使这些疾病也会突然发作。因此适当的春捂可保健康。“春捂”有技巧。①棉衣不可立即换去,可以先减少上衣数量,再逐渐减少下衣的数量和厚度同时常备夹衣,遇冷暖变化随时可换。②注意时机和温度: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是捂的最佳时机。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③持续时间:7~14天刚刚好。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3、饮食上,宜选甘温之品,清淡饮食,忌油腻、生冷、油炸、硬质食物。
由于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营养消耗相应增加,因此应多选用既升发又富营养之品,如黄豆芽、绿豆芽、豆腐、豆豉、大麦、小麦、大枣、瘦肉、鱼类、蛋类、花生、黑芝麻、柑橘、葱姜蒜、香菜、蜂蜜之类;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春韭、油菜、菠菜、芹菜、荠菜、马兰菜、香椿头等,这对于因冬季过食膏粱厚味导致内热偏胜者,还可起到清热泻火、凉血明目、消肿利尿、增进食欲等作用。此外春季适合饮花茶。花茶具有调理血气、舒解郁闷、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春季饮花茶,还可散发湿邪,平肝息风,促使人体阳气生发,安抚躁动的情绪,振奋精气神。但对于体质过敏,如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等患者,则因人而异,应禁食含异种蛋白或刺激性食物,如花粉、狗肉、海鲜、河虾蟹之类。
中医的“补”是个很丰富多样的治疗概念,恰当的运动和睡眠可以补养气血,恰当的饮食可以补养五脏,恰当的宣泄情绪也是调和阴阳,所以不应该被所谓的“补品”和“补药”迷惑和欺骗。春季一般无进补的必要。但对体虚乏力、气短懒言、动则自汗、容易受风感冒的人,可用党参、黄芪各20克,山药50克,红枣5枚,薏苡仁100克,粳米100克,加水炖熟至软烂,可经常服(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专业中医师)。
4、运动上,适量为宜,结伴同行。
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大汗淋漓而损伤阳气,以动后精力充沛、身体轻松、舒适为宜。结伴而行最好。春季百花盛开,正是出游放松心情,纾解郁结的好时机。一般可选择简单易行而富有兴趣的活动为好,如散步、慢跑、春游、乃至放风筝、荡秋千等,老年人还可选择一些简单的保健功法,如八段锦、十二段锦、易筋经等。
“清明时节雨纷纷”,恰逢时节话养生。希望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学习使用一些中医养生小技巧,为一年的身体健康做好准备,“待到山花烂漫时”,让我们都在丛中笑。(中医科 聂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