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思维典型案例比赛在合肥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医学检验专家和临床医生,共同探讨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会议旨在通过典型案例的分享与交流,推动医学检验技术与临床诊疗的协同发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袁双虎院长为大会致辞。袁院长代表医院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与会专家和同仁致以诚挚欢迎。袁院长提到检验医学作为临床诊疗的“眼睛”,在疾病诊断、治疗监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检验与临床的高效沟通更是精准医疗的重要保障,并鼓励大家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共同推动检验与临床的深度融合。
本次比赛共收到33份典型案例报告,经过专家委员会的严格初选,最终12份案例脱颖而出,进入展示环节。这些案例涵盖了儿科、重症医学、血液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多个疾病领域,充分展示了检验医学在复杂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以及疾病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比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文娇主任主持。比赛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积极参与讨论。12组来自不同医院的检验和临床医生进行搭档,就各自的案例进行了详细汇报。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复杂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过程,更体现了检验医学在精准医疗中的关键作用。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童彤与神经内科王璐团队,分享了一例“伪装”成普通脑梗死的疑难病例。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言语不清伴嗜睡入院,初步诊断为脑梗死。然而,血色暗涌的真相潜藏在检验单的细微异常中——检验科通过血涂片镜检发现红细胞异常增殖,结合骨髓细胞学检查及JAK2基因检测,最终锁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这一隐匿病因:正是PV导致的高凝状态,引发了多发性脑梗死。
见微知著,破解疾病密码:本例中,检验团队没有止步于常规筛查,而是通过多维度实验室分析(血常规、骨髓象、基因检测)与临床密切协作,实现了从“脑梗死表象”到“血液病本质”的精准破译,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降细胞治疗及抗凝管理),成功逆转病情进展。
小小“脂血”大文章,来自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医学科黄丽珠与重症儿科叶茹意团队,从一份看似普通的脂血标本入手,揭开了一例以腹痛、呕吐为首发症状的罕见遗传代谢病之谜。
患儿入院时初步怀疑为高脂血症相关急性胰腺炎,但检验团队发现血脂异常与典型高脂血症模式不符。通过深入分析标本干扰因素、追问家族史,并联合开展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希特林蛋白缺乏症(瓜氨酸血症Ⅱ型)——一种易被漏诊的先天性代谢缺陷。
在报告会的舞台上,案例汇报过程精彩纷呈,选手们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细节,将一个个充满挑战的疑难病例的诊疗过程层层展开。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部精彩的医学侦探小说,充满了悬疑与惊喜,让与会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医学诊断的魅力与挑战。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不仅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也充分展现了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强大力量,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难忘的思维盛宴。
在案例汇报结束后,方琪、李小宁、高勇、沈继录、张琳琳、王东升等专家对汇报的案例进行了精彩点评。专家们一致认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学科协作,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学科协作,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
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李明主任对会议进行总结,提到本次报告会的典型案例生动诠释了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检验数据是诊疗的"路标",而临床思维是把握方向的"导航",只有二者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精准诊疗的最终目标。李主任特别强调要建立检验与临床的标准化沟通机制,比如异常结果回溯制度,注重培养"既懂检验又懂临床"的复合型人才,更希望借此平台,搭建一个常态化、高水平的沟通交流机制,让检验与临床的对话持续深化,让多学科协作的理念落地生根。
赛后,组委会为获奖选手颁发了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在病例分析中展现出的卓越临床思维和专业素养。
一等奖获奖选手合影
二等奖获奖选手合影
三等奖获奖选手合影
本次报告会的成功举办,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有力推动了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与会者表示,通过此次报告会,他们对检验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未来工作充满信心。
此次报告会的成功,标志着安徽省在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为未来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检验科 陈兆武 崔媛媛 文/图 李明 审核)